一家之言:“內憂外患”下 別丟了中國糧價話語權
一場糧食爭奪戰,從2007年初世界食品漲價之初就悄然爆發。隨著2008年中國關于限制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已牢牢掌控了中國的大豆定價權的外資糧商,又把目光急切地投向了中國的其他糧食產業。一旦跨國糧商進一步取得糧食生產加工流通的控制權,將使中國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造成極大的被動。當下,中國糧食市場面臨“內憂外患”,圍繞糧食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形勢十分嚴峻。
“轉基因”從種子到餐桌 傳統種植業遭沖擊
近幾年,“轉基因”一詞逐漸進入我們的視線。說到“轉基因”不能不提到它的發明和推廣者:孟山都。他們清楚,控制了種子便控制了食物,這是戰略性的,比槍支、炸藥更強大。轉基因作物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旦種植了轉基因作物,野生農作物將從此滅絕;二是轉基因產品不能像野生農作物那樣,可以用打下的糧食作為來年的種子,而只能每年都購買新種子;三是對農藥化肥具有特殊要求,只能使用轉基因種子公司指定的農藥化肥。
作為世界第二大種業市場的中國,“轉基因”的沖擊正逐步擴大。2009年11月27日農業部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這也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準主糧可進行轉基因種植的國家。阿根廷正是由于轉基因的侵入,使他們傳統的谷物、小扁豆、豌豆和綠豆田幾乎已經消失殆盡。時至今天,全球已有140多萬農民種植著大約1.34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它正不斷蠶食著所到之處人們的健康和種植環境,長此以往傳統作物將有可能被完全替代,這種災難性的毀壞將是不可逆的。面對中國來勢洶洶的“轉基因”,為了中國傳統種植業的長盛和健康發展,我們應該勇于說“不”。
“外來者”觸角延伸 涉獵范圍不斷擴大
和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相比,中國目前的農業基礎仍然薄弱,糧食生產效率較為低下,市場集中度很低。自從2008年中國關于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WTO過渡期結束后,跨國公司便正式進軍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從單純貿易到控制整個糧油產業鏈,“外來者”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人們一定還對2004年中國大豆企業赴美采購大豆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如今“大豆之殤”余痛未消,其他糧食作物市場似乎又將重演“悲劇”。跨國企業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局,將手伸向了我國玉米、小麥、水稻、棉花等領域。有人說中國大豆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是有誰想過“扶不起”的真正原因何在?不難發現,正是從2008年開始,我國糧食市場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
據了解,外資大糧商往往通過控制價格的方式來清理門戶。這樣的情況在2010年表現的尤為突出,今夏國際糧商中原“搶糧”只是開始,繼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后,他們還要建立或收購面粉廠、大米加工廠,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而他們在秋糧收購上的做法同前期如出一轍,通過價格競爭來搶奪市場令國內糧食收購企業面臨不小的生存危機。中國應該汲取“大豆危機”的深刻教訓,如果國際糧油巨頭對糧食加工的滲透像“大豆危機”一樣,控制加工和流通領域,那么中國糧食安全將會遭受嚴重威脅。
“外患”之下 “內憂”連連
當下,僅“ABCD”這四大跨國糧商就已經壟斷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隨著他們在中國的糧食戰略布局逐步實施,國內企業將逐漸失去話語權。近幾年,全球糧食危機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僅俄羅斯干旱就可以促使全球糧價暴漲甚至變成一場“海嘯”,數以億計的人陷入饑荒。而作為擁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國,卻很好的保證了糧食的供應,其中糧食庫存體系和市場供應環節都把握到位。然而自今年夏糧收購至今,關于糧食收購主體中儲糧和中糧涉嫌推高糧價的新聞不絕于耳,而在前期國家相關部委組成的調查組檢查中并無查出有實質性的問題。目前,中儲糧更是被叫停了貿易經營業務,這令國際糧油巨頭蠢蠢欲動,開始制定策略趁虛而入搶占中國糧油市場。
其實仔細想想,今年糧價上漲是存在必然之處的。首先,天氣異常令全球面臨糧食危機,中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其次,游資充裕,非理性推高國內外糧食價格;第三,國際糧商進入中國糧食市場,高價搶購;第四,生物能源概念將持續;第五,農資成本大幅提高;第六,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糧價穩步上漲;第七,耕地減少,農民惜售;第八,經濟在發展,歷史在進步。面對如此之多的上漲理由,國內糧企推高糧價的論斷簡直不堪一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反復提及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表態,意味著穩定國內糧食供應是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試想,如果沒有自家的企業支撐,危難之時心將如何不慌?現在,“外患”早已真實存在了,并且越來越強大,在這個緊要關頭“內憂”更要妥善解決,減少內耗,不要讓我們最最珍貴的糧源異主!
中國糧食價格話語權不能丟
自2008年外資糧食企業大舉進軍中國糧食市場以來,中國的糧食市場變得更加復雜。對大豆和食用油價格掌控能力的淪陷給我們敲響了嚴厲的警鐘。有專家認為,外資企業等多主體進入糧食購銷領域后,有可能使政府有關部門不能及時掌握糧食庫存和購銷狀況,導致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在當前的通脹預期下,部分企業和商人會囤積糧食,然后釋放出各種信號,像炒作綠豆一樣趁機炒高糧價,這會對糧食市場的穩定和社會穩定產生巨大影響。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對糧食價格變化最敏感的主要是一些喪失了糧食自主權的發展中國家,使這些國家由過去尚能糧食自己變為糧食凈進口國,且進口來源大多是來自于發達國家。而對于沒有什么天然資源可依賴的日本,他們應對糧食價格波動的策略則是“政府一直在增加谷物庫存”,這是否也是我們值得借鑒的呢?
是誰在垂涎中國糧食價格的話語權?作為初級糧食產品的豐收者并不值得炫耀,唯有把這些豐收糧食的收購、貯藏、加工、定價和銷售權等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才能夠真正保糧食安全,我們目前似乎還相差很遠。有人說,我國糧食生產對外依存度還是比較低的。就算如此,我國化肥生產中硫磺與鉀肥的依存度卻是相當高的,國外有可能通過提高肥料成本,抬高我國糧食價格。作為糧食生產大國,要確保糧食安全,我國必須確保化肥的安全。如果不能掌握化肥價格定價權,最終也難以掌握糧食定價權。
至此不難看出,外資糧油巨頭在中國糧食市場正“步步為營”,國際糧商正在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而國內糧食產業化、集約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尚無真正的大企業可以與之抗衡。當今世界糧食市場的競爭,已經不是產品與產品、企業對企業的爭斗,而是國家之間產業鏈與產業鏈的抗衡。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國政府的責任不只在于“催種催收”,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國際化趨勢整合、強化中國的糧食產業鏈,強強聯合,減少內耗,以打造中國自己的“ABCD”,牢牢抓住中國糧食的話語權。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www-bb18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