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自由貿易體系很脆弱
來源: http://www.www-bb182.com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15-03-18 閱讀次
2011年4月19日,《中國糧食安全靠什么--計劃還是市場》的作者茅于軾、趙農兩位老師做客搜狐,詳細介紹了這本書的主要結論,并與現場的嘉賓就糧食安全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以下是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馮興元發言實錄:
馮興元:很高興參加這個會議,這本書昨天翻閱了一下,覺得啟發很多,以前也看過電子版。這里面題目寫了,計劃還是市場。我倒是愿意從另外一個角度,比如說治理的角度,什么是最好的結果。我們以后寫東西盡量從什么是最好的結果,通過維持一個什么最好的規則框架來達到最好的結果。
全球糧食自由貿易體系很脆弱
阿馬蒂亞·森在一本書講到糧食的生產和分配問題。他認為世界上的糧食問題不是生產問題,而是分配問題。對于我們經濟學人來說,他所說的首先可以理解為那是糧食作為資源的配置問題。很小部分分只涉及到分配。他說的“分配”,我不知其用的是否是“distribution”。如果是,則可能是指“分布”,或者“分配”的意思。無論如何,是指糧食沒有到所需要的地方。
這本書里有一個定義,所謂的糧食安全就是滿足基本的糧食需要。如果按照這個定義去看糧食生產的話,它不是一個問題。從這本書的研究結論,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最好的世界糧食保障體系就是全球糧食自由貿易體系。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全球的自由貿易體系框架并不存在,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各國保護主義的侵蝕,包括地域戰爭的危險。
解決土地問題關鍵是適應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一定程度的糧食自給,再加上儲備或者進口,是必要的。對于不同的國家,政府有關糧食安全怎么維護的決策是不一樣的。我們國家提出堅持18億畝紅線。在這里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支持,一種反對。
政府把糧食安全既然與耕地保有量聯系在一起,把著眼點落實到耕地,我們怎么去看耕地?現有主流學者去看耕地,是從靜態視角看其面積,認為存在不同質量的土地,山坡的土地永遠都是差的,平原的土地永遠都是更好。新的制度和技術發展已經產生了很多革命性的變化。據說湖州在搞無土栽培,你別因為那邊或者全國搞得不多就小看它,從演化的角度來講,土地的概念與靜態視角完全不一樣,水的概念也一樣。你去看看以色列的用水,它采用機械化滴灌,已經到了很高的地步。如果我們從動態看土地和水,比如通過通過資本密集化的土地和水的利用,那么會發現它們與資本結合的空間巨大。我不是從現在的角度看,我是從適應的角度看,因為最終要解決土地、水的問題就是適應和技術創新,適應和技術創新要靠企業家型的人物,發揮企業家精神去做很多創新,現有的創新有很多點已經存在。包括立體土地的概念,陽光是一個光源,是不是就一個光源?土地是不是平面的?我看土地完全可以是立體的。只要土地變得稀缺,立體土地出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加大。反過來又導致土地不那么稀缺。
此外,如果土地置換的話,是不是也要加一個權重,不能說質量是好的糧田被一個質量差的糧田置換掉。現在到處是推行土地置換領域的“格雷欣法則”。金融領域的“格雷欣法則”是指劣幣驅逐良幣,現在土地置換領域是“劣地驅逐良地”。
再者,在宅基地方面,現在國家不讓城里人到農村去買小產權房。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但是并不是沒有可以利用的政策空間。我想到的是立體共建的概念,F有宅基地的政策不允許你去買農民的房子,最后仍然可以落到宅基地上面做文章。你可以與農民聯建,把房子建得比較高,你保證農民的宅基地不轉讓給你,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不轉讓給你。同時,你確保聯建后至少同等面積的住房歸農民,你參加共建的其他層的你可以購買,或者歸你。這方面是完全可以做很多事情。
總體上看,要用幾個視角來看土地,靜態的去維護一個土地的紅線,可能在現階段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它是有害的,尤其從長遠角度看。我總結一下:第一,立體視角,第二,演化視角,第三,創新視角,第四,市場視角。
土地利用效率要提高,涉及到土地規劃。我把它叫做整體主義的建構,就是一小部分計劃者他們搞了一個規劃,上次我在搜狐會上也講到過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地方民主過程。這一過程還要建立在維護每個人自由的基礎上。除了地方民主之外,因為你這一個市、一個縣很難搞直接民主,你還要配合參與式民主,參與式民主或者參與式規劃過程中各階層的共同決策權不夠,就搞合作型規劃,參與者同時要加入共同決策過程。這是一個保證城市規劃都面向每個人需要的一個很好的機制和基礎。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www-bb182.com
馮興元:很高興參加這個會議,這本書昨天翻閱了一下,覺得啟發很多,以前也看過電子版。這里面題目寫了,計劃還是市場。我倒是愿意從另外一個角度,比如說治理的角度,什么是最好的結果。我們以后寫東西盡量從什么是最好的結果,通過維持一個什么最好的規則框架來達到最好的結果。
全球糧食自由貿易體系很脆弱
阿馬蒂亞·森在一本書講到糧食的生產和分配問題。他認為世界上的糧食問題不是生產問題,而是分配問題。對于我們經濟學人來說,他所說的首先可以理解為那是糧食作為資源的配置問題。很小部分分只涉及到分配。他說的“分配”,我不知其用的是否是“distribution”。如果是,則可能是指“分布”,或者“分配”的意思。無論如何,是指糧食沒有到所需要的地方。
這本書里有一個定義,所謂的糧食安全就是滿足基本的糧食需要。如果按照這個定義去看糧食生產的話,它不是一個問題。從這本書的研究結論,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最好的世界糧食保障體系就是全球糧食自由貿易體系。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全球的自由貿易體系框架并不存在,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各國保護主義的侵蝕,包括地域戰爭的危險。
解決土地問題關鍵是適應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一定程度的糧食自給,再加上儲備或者進口,是必要的。對于不同的國家,政府有關糧食安全怎么維護的決策是不一樣的。我們國家提出堅持18億畝紅線。在這里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支持,一種反對。
政府把糧食安全既然與耕地保有量聯系在一起,把著眼點落實到耕地,我們怎么去看耕地?現有主流學者去看耕地,是從靜態視角看其面積,認為存在不同質量的土地,山坡的土地永遠都是差的,平原的土地永遠都是更好。新的制度和技術發展已經產生了很多革命性的變化。據說湖州在搞無土栽培,你別因為那邊或者全國搞得不多就小看它,從演化的角度來講,土地的概念與靜態視角完全不一樣,水的概念也一樣。你去看看以色列的用水,它采用機械化滴灌,已經到了很高的地步。如果我們從動態看土地和水,比如通過通過資本密集化的土地和水的利用,那么會發現它們與資本結合的空間巨大。我不是從現在的角度看,我是從適應的角度看,因為最終要解決土地、水的問題就是適應和技術創新,適應和技術創新要靠企業家型的人物,發揮企業家精神去做很多創新,現有的創新有很多點已經存在。包括立體土地的概念,陽光是一個光源,是不是就一個光源?土地是不是平面的?我看土地完全可以是立體的。只要土地變得稀缺,立體土地出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加大。反過來又導致土地不那么稀缺。
此外,如果土地置換的話,是不是也要加一個權重,不能說質量是好的糧田被一個質量差的糧田置換掉。現在到處是推行土地置換領域的“格雷欣法則”。金融領域的“格雷欣法則”是指劣幣驅逐良幣,現在土地置換領域是“劣地驅逐良地”。
再者,在宅基地方面,現在國家不讓城里人到農村去買小產權房。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但是并不是沒有可以利用的政策空間。我想到的是立體共建的概念,F有宅基地的政策不允許你去買農民的房子,最后仍然可以落到宅基地上面做文章。你可以與農民聯建,把房子建得比較高,你保證農民的宅基地不轉讓給你,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不轉讓給你。同時,你確保聯建后至少同等面積的住房歸農民,你參加共建的其他層的你可以購買,或者歸你。這方面是完全可以做很多事情。
總體上看,要用幾個視角來看土地,靜態的去維護一個土地的紅線,可能在現階段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它是有害的,尤其從長遠角度看。我總結一下:第一,立體視角,第二,演化視角,第三,創新視角,第四,市場視角。
土地利用效率要提高,涉及到土地規劃。我把它叫做整體主義的建構,就是一小部分計劃者他們搞了一個規劃,上次我在搜狐會上也講到過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地方民主過程。這一過程還要建立在維護每個人自由的基礎上。除了地方民主之外,因為你這一個市、一個縣很難搞直接民主,你還要配合參與式民主,參與式民主或者參與式規劃過程中各階層的共同決策權不夠,就搞合作型規劃,參與者同時要加入共同決策過程。這是一個保證城市規劃都面向每個人需要的一個很好的機制和基礎。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www-bb182.com
上一篇:從大豆流拍看當前油脂市場弱勢格局
下一篇:棕櫚油產量增加或將抑制豆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