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麥品種培育的幾個問題
1 育成品種的品質與國外同類品種尚有一定差距
我國優質品種雖然在近10年中有很大發展,但與國外同類品種相比仍有一定差距。1中列舉了我國幾個代性強筋小麥與國外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小麥品種在穩定時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延伸性偏低。我國小麥品種的吸水率也較低。如中國1號(多品種平均值)吸水率為59.4%,而國外硬質麥普遍超過60%,硬紅春麥高達65%.同樣,美國軟質小麥吹泡儀P值為42,L值為110,而中國軟麥穩定時間100的更少,因而制酥性餅干時因延展性不足而直徑較小。這些情況可能與我們過去制定標準只考慮穩定時間,育種目標不完善有關。此外,我國主食品種以中筋小麥為主,但優質中筋小麥品種在優質品種中比例卻不足30%,對特色小麥如何開發利用,這是今后品質育種需要關注的問題。
2 優質麥的標準不夠完善
以往的標準制訂多針對強、弱筋小麥,對適于中國食品的中筋類小麥缺乏具體標準。現有評價指標中濕面筋含量和粉質儀穩定時間還不夠全面,且與國外以軟、硬質分類難銜接,所以,國內會出現穩定時間長而吸水率低的軟麥這種實際難以用于烘烤主食面包的強筋小麥。此外,穩定時間和許多品質性狀呈曲線相關而非直線相關,與食品(面包、面條等)的相關性也不如弱化度密切。我們認為,今后修訂新標準如單用粉質儀,宜添加吸水率(與籽粒硬度密切相關)和弱化度。對面包、餅干來講,形成時間較穩定時間更為重要。有條件時宜測定抗延阻力與伸性,特別是延伸性。對軟質麥來講,用吹泡儀指標代替粉質儀指標更為可取。籽粒硬度測試儀器及相關標準有待完善。
3 品質性狀測定方法存在標準化問題
例如,粉質儀穩定時間不同,各測定單位之間差距可達40%以上,除實驗室間系統誤差外,制粉過程(潤麥狀況,所用的磨以及所采用粉路比例)和出粉率影響較大。糾正方法,一是通過磨篩系統調整出粉率,二是要用標準粉樣校正。又如,目前國內很多地方都進行了高分子谷蛋白亞基的凝膠電泳,因為其組成直接影響親本和后代篩選,但我們發現,不同研究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例如,文獻中阿夫和鄭州683的Glu-B1被定為17+18,但文獻為14+15,早期的資料為20,由于20與14+15過去常易混淆,故14+15可能性較大。又如文獻Glu-D1中豫麥18號、濟南17的Glu-D1被定為5+10,但文獻及其他分析結果為4+12.這里也存在2種情況,一是方法不標準,樣品不純或判讀錯誤,我們傾向于以早期和較多研究者的結果為準。
當然,也存在另一種情況,即種植較久品種天然雜交后有少數株產生了新類型,所以現在很多原先不含5+10品種以后卻含有這一亞基。例如,豫麥25號和豫麥49號也有這種現象。研究低分子谷蛋白亞基者較少,但結果也不盡相同,如文獻顯示,如沒有采用標準對照品種Chenny,GluA3a和GluA3c可能混淆。解決的途徑,一是注意電泳方法(包括制膠、電壓等等)的標準化,并采用公認的標準品種作對照。二是注意選擇樣品的純度。三是對骨干親本及重要品種進一步利用分子標記來進行驗證。利用RVA測定淀粉糊化特性也存在這種現象,我們曾連續3年委托某測試中心測定一批樣品,有2年結果一致,而另一年不論是絕對值還是高低順序都有極大誤差。有報道認為,是否使用酶抑制劑AgNO3對結果有很大影響。其他如含水量對硬度的影響等等,均需通過有關部門統一起來把方法標準化并嚴格按要求條件進行,方能使不同實驗室間的結果有可比性,并為育種部門提供可靠數據。
4 食品加工方法及評價標準還不夠完善
不同品種品質性狀的差別并不完全等于加工食品的差別,常常看到一些理化指標很好的小麥,卻不能加工成好的食品,除了由于性狀間互補較為復雜(例如蛋白質與淀粉,高分子與低分子谷蛋白)外,食品加工和評價的方法也有待完善。例如,對饅頭來講,有些研究參考面包標準把比容作用夸大,就易造成評價結果的失真,加工方法(加水量、醒發次數與時間、機械還是人工加工等等)也都有影響。對面條評價中,硬度與粘彈性、光滑性的權重,色澤中亮度與黃度的評價標準及權重都影響評分結果;加工方法中,和面與軋片的過程,煮面時間等也有影響。在加工方法中,還要注意實驗室方法與企業生產中常用方法的銜接,才能使評價結果有實際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