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胚芽步入市場仍需一段時間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據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小麥產量達1.2億噸,其中70%以上用于制粉加工。小麥經過制粉加工得到成品面粉的同時,還得到次粉、小麥麩皮以及小麥胚三種副產品,這三種副產品約占小麥加工量的25%~30%.
按照我國2012年加工0.8~0.9億噸小麥計算,那么我國2012年所產生的麥麩、次粉、小麥胚就達2500萬噸左右。
目前,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小麥加工副產品轉化與利用方面的技術、規模、科技含量還相對比較落后,產業化發展速度緩慢。
10年前,歐洲小麥資源綜合利用深加工只占糧食總產量的0.2%,如今已達到3%,預計10年后會達到5%~10%,而我國小麥副產品深加工尚處于起步階段。
小麥麩皮、次粉、以及小麥胚三者均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尤其是小麥胚芽利用價值可觀。如果能夠有效地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不但能夠達到節糧減損的目的,還將創造出一筆巨大的經濟效益。
小麥胚芽極具開發前景
據業內人士介紹,小麥胚芽是小麥籽粒的生命源泉,含有豐富且優質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一些微量生理活性成分,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食品原料。
目前,在瑞士、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以小麥胚為原料開發的食品種類很多,小麥胚食品在東南亞也十分走俏,售價一般是次粉和麩皮的12~15倍,此外,歐美國家在20世紀30~40年代便致力于小麥胚芽油及其衍生物的開發研究。
由此可見小麥胚芽及其他副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我國由于受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傳統的小麥面粉生產中,小麥中的胚芽都被殘留在了麥麩中,無法提取,隨著麥麩當下腳料處理了。
目前,我國小麥胚芽年產量只有3萬~5萬噸,但蘊藏量達200萬~300萬噸,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國內一些面粉生產企業窺得商機,開始涉足小麥胚芽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在2012年11月份舉行的中國優質稻米交易會上,湖北三杰麥面集團的小麥胚芽系列產品就非常吸引人們的眼球。
“目前三杰集團已經開發出了5、6種小麥胚芽產品,主要有小麥胚芽早餐粥、小麥胚芽咀嚼片、小麥胚芽飲料、小麥胚芽膨化食品等,產品的銷售情況還不錯。”湖北三杰集團辦公室主任李國良告訴糧油市場報記者,去年企業又投資300多萬元專門建立一個生產小麥胚芽食品的車間。
2012年,山東鄒平廣明實業有限公司企業憑借自主研發的“微波輔助溶劑連續提取小麥胚芽油”、“高酸價小麥胚芽油精煉”等專利技術進行小麥深加工,生產出富含維生素E的小麥胚芽油。
“我們生產小麥胚芽油,打破了傳統的面粉加工技術,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其用途廣泛,價格是普通油的三倍多。”該企業總經理趙乃峰對記者介紹,目前,該企業可年產1000噸小麥胚芽油,遠銷北京、黑龍江、上海、廣州等20多個省市和地區。
“小麥胚芽油加工雖然技術要求較高,但可開發的空間巨大。”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會長王瑞元也建議業內深度開發小麥胚芽資源。他認為,“如果能在小麥胚芽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等高端油品的研發生產方面取得突破,則可以替代進口橄欖油滿足百姓的相關消費需求。”
產業發展仍需多方“給力”
我國小麥產量豐富,對小麥資源尤其是副產品的利用,可以延長小麥加工鏈條,提高小麥加工附加值,使 經濟價值得到極大提高,對當前我國競爭白熱化利潤較少的制粉行業來講是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但同時業內人士也提醒,目前我國對小麥胚芽及其他小麥副產品深加工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尚有技術上的瓶頸未突破,市場培育也尚需時間。
武漢工業大學教授李慶龍對記者表示,我國對小麥胚芽的研究起步較晚,在產學研結合方面還有待加強,現實狀況是對胚芽和麩皮的研究比較多,真正投產的企業卻很少。
“小麥胚芽和玉米胚芽都存在著容易酸敗,難以儲存的問題。”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由于新鮮麥胚中含有較多的脂肪和活性強的酶,容易酸敗,儲存困難,因此脫腥滅酶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
此外,麥胚的提取量一般只占小麥加工量的1%以下,進行麥胚工業化生產時原料收集困難;小麥胚芽的分離提純工藝不夠完善;小麥麩皮口感粗糙,用在食品中含量較高時,消費者難以接受等也都是產業迅速發展的掣肘。
“對小麥胚芽和麩皮的綜合利用,一定要在市場調查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科學決策,然后再投產。”已經率先進入該領域的一些企業認為,產業要想發展還需進行市場培育,加大宣傳力度。
“雖然小麥胚芽食品營養價值很高,但是產業發展關鍵還在于加強營銷和推廣,市場是關鍵。”湖北三杰麥業集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集團也曾想過在中央媒體做廣告宣傳,但苦于資金實力不夠。“另外,用小麥麩皮和小麥胚芽直接開發食品,要適合消費者的口味,產品形式的選擇也是開發的難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國糧油儀器在線)部分新聞轉載自網絡,其目的是為給用戶分享傳遞更多知識信息,不代表贊同其文章的觀點內容,不對文章的真實性承擔任何責任!